• Cehui360.com 为测绘行业提供360度全方位服务
  • 首页 > 测量方案 > 铁路

    沪昆高铁测量方案(沪昆客专铁路江西段)

    2014-10-15 18:53:15 来源: 测绘网
    聊聊
    沪昆高铁测量方案
     §1 测量依据
    1). 沪昆铁路客专设计文件及相关图纸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4).《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01)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7) .《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
    47号)        
    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10).《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2工程概况
    沪昆客专铁路江西段HKJX-3标五分部位于南昌市至进贤县境内,该区域为丘陵地段,地质构造岩溶为主,自然坡为15º~45º,相对高差较大。地段起讫里程为DK526+079.84~DIK532+719.84,线路总长18582.33m,其中进贤特大桥11495m,泉岭特大桥4456m,菊家村特大桥1942m,岭里万家一号中桥79m,岭里万家二号中桥79m外其余均为路基。本段DK539+939.33位置设计11939.33m的长链,且大部分线路位于曲线段内。
    §3 测量组织管理
    针对本项目的特点及客运专线的高标准要求,从上到下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组织纪律严明的管理队伍来进行全项目的测量管理工作。
    项目经理部的测量工作由项目部总工程师总负责,项目测量工程师和工程部长统一组织和协调标段内的测量工作。下属设立专门精测队,负责各自管段范围内的贯通测量和加密控制测量。精测队应进行测量方案设计、测量成果的整理以及测量放样资料的计算等工作,并将成果报请工程部长和项目测量工程师(测量班长)复核,复核合格后报总工程师审核,最后项目部报请监理单位审批,各种测量资料须经监理单位审批后方可使用。
    日常施工放样工作则由各施工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和施工作业队专业测量工程师负责。
    §4 测量人员及仪器的配置和原则
    4.1 测量人员的配置和原则
    鉴于沪昆客运专线对测量工作的高标准要求,为了高质量完成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我们准备投入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人员组建精干高效的测量管理队伍。
    本标段现有测量高级技师1人、测量工程师(助工)3人,组成3个测量组负责全标段的测量工作,并在工程部设测量负责人全面负责对外的联系沟通和内部的测量组织协调工作。
    4.2 测量仪器的配置和原则
    针对客运专线的高标准、严要求,决定在施工中投入精度高,性能可靠的测量仪器,以保证测量的精度和要求。
    本标段使用测量仪器见下表: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国别
    精度(mm)
    用途
    台/套
    产地
    1
    全球定位仪GPS
    天宝5000系列
    6
    美国
    3+2ppm
    静态
    2
    拓普康全站仪
    GPT-3100N
    3
    日本
    2秒
    线路放样 
    5+2ppm
    3
    天宝电子水准仪
    DiNi
    2
    美国
    0.3mm/km
    沉降观测
    4
    自动水准仪
    SZ1032
    3
    中国
     
    结构物水准 
    5
    对讲机
    捷通JT-558
    9
    中国
    5km
    项目测量 
        说明:本表为现有仪器,随施工进度将逐步增加全站仪及电子水准仪
    §5 施工测量质量技术管理
    施工测量放样方法、施工测量方案以及施工放样计算数据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结构物特征点、轴线点的放样定位。
    5.1测量内业管理
    精测队接到技术部门的受控文件、施工图纸以及测量委托单后,方可进行内业计算。测量部门内部实行校核、复核制;项目部实行技术审核、审批制。
    5.2测量外业管理
    1)测量外业作业前,测量人员必须明确测量任务和设计意图。
    2)测量外业作业要认真、仔细、随时检查,做好原始记录,做到测量成果具有可追溯性,原始记录本分类归档保存。
    3)测量外业计算数据、外业观测记录进行100%复核,确保原始记录及外业计算结果正确无误。
    4)测量外业实行测量人员观测、记录、前视、后视签名校核制度,并进行自检、互检、专检。
    5)外业放样结束,要做好与施工技术员的交接工作,交接时必须认真填写测量放样交接单。
    6)执行前馈控制、阶段控制、跟踪控制的运作理念,工序流程形成相互制约的整体,杜绝任何不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操作规程的现象发生,否则不得进入后续工序作业。
    §6 施工测量安全防护
    6.1测量人员安全防护
    进入施工现场,测量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拴好安全带,水上作业穿好救生衣,自觉遵守项目部《安全条例》。
    6.2测量仪器安全防护
    阳光下以及雨天,测量仪器配备测量专用伞。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周检、年检工作,并定期对仪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查。
    §7 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点略图见附图
    7.1 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及加密
    本标段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和加密分为三部分: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的复测、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的复测及加密和基桩控制网(CPⅢ)的布设。
    在交接桩完成后,项目部立即组织测量人员展开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工作。平面控制网的复测由项目部总工程师总负责,由测量工程师牵头并负责组织精测队实施。
    沪昆客运专线的平面控制网分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和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由设计单位提供,测量精度要求高。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和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通常采用GPS 铁路B级和GPS 铁路C级(或四等导线网)进行控制测量。在控制点移交以后,根据设计院的交桩资料,制定测量计划书,采用天宝5000系列双频静态GPS接收机对所有CPⅠ、CPⅡ控制点进行同精度复测,各种限差和精度要求应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规定。CPⅠ、CPⅡ控制点复测结束后,上报并保存外业观测记录、原始观测数据、所采用的设计院交接原始资料以及复测精度分析和技术报告。CPⅡ控制网与CPⅠ控制网联测构成附合网,通过联测的CPⅠ点进行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和坐标转化。
    由于本标段由进贤特大桥、泉岭特大桥、岭里一号中桥、岭里二号中桥及其余983.33米的路基组成,所以对全线统一进行控制网的加密,控制网采用GPS 铁路C级加密。加密控制点选点、埋设、桩的材料与设计院CPⅡ点一致。点位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400米;远离高压输电线路,其距离应不少于200米;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避开大面积水域和树林。选定点位后,应绘制点的示意图和作好点之记。观测数据依外业实测为准,不加入人工干预,对未达到的计算精度要求的点,一律返工重测;各项精度检查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要求,不符合则重测。
    复测、加密工作结束且数据平差解算合格后,应当出具正式的书面复测报告报请监理单位批复并报送建设单位存档。
    复测、加密工作结束后立即对所有控制点踏勘一遍,对不稳定的桩或可能被破坏的桩进行加固。
    7.2 平面控制网复测成果的确认
    当复测结果与设计单位勘测成果的不符值满足以下要求时,应采用设计单位勘测成果:
    CPⅠ控制点的复测应满足X、Y坐标差值不大于±2cm的要求。
    CPⅡ控制点的复测应满足X、Y坐标差值不大于±1.5cm的要求。
    若在复测过程中发现复测结果与设计单位提供的勘测成果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当确认设计单位勘测资料有误或者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当书面报告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建设单位,以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
    §8 高程控制测量
    8.1 水准点的复测及加密点测量
    根据设计院提交的水准测量资料,必须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复测,采用天宝电子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进行全标段的水准复测,水准测量复测线路应与原先的设计水准路线一致。
    当水准点的密度不能满足施工需求时需加密水准点,加设的水准点一般距线路中线约100米~150米为宜,以避免施工干扰破坏,加密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标石埋设可采用混凝土先行预制、现场埋设或按标石埋设规格及用料数量进行现场浇筑埋设。二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标尺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则应缩短视线长度。
    8.2高程控制网复测成果的确认
    当水准点复测限差满足下表要求时,应采用设计单位勘测成果并形成正式的复测报告报请监理单位批复和建设单位存档。当复测数据与设计单位勘测成果的不符值超出限差要求时,应重新测量。当确认设计单位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限差要求时应当以书面形式上报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建设单位,以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
    水准点复测限差要求
    二等
    精密水准
    三等
    四等
    6√ ̄L
    12√ ̄L
    20√ ̄L
    30√ ̄L
    注:L为水准路线长度。
    §9 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由于本标段仅由进贤特大桥、泉岭特大桥、岭里一号中桥、岭里二号中桥及其余983.33米的路基组成,控制网加密及施工测量放样全线均按重点工程要求控制。
    9.1 路基施工测量
    路基施工时采用全站仪放样或全站仪换手复测法进行施工放样,并用两种方法互相抽检,并用全站仪重复测量或闭合测量的方法进行检核,做到处处有检核。
    9.2 桥涵施工测量
    9.2.1桥梁桩基测量
    在设计图纸下发后,计算各墩台桩基坐标,经复核、审核确认无误后报监理审核。经监理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桩基的放样。
    桥梁桩基中心点放样采用全站仪放样或换手复测法进行,并用两种方法互相抽检。放样中心点后,在互相垂直方向上布设四个护桩,两护桩分别连线,其交点即为桩基中心点。在钻孔及钢筋笼下放中可随时复核桩基中心位置。四个护桩一定要保护好,确保在施工中不碰损护桩。
    水上钻孔桩施工同样采用全站仪放样。首先精确放样辅助钢管桩中心,连成钻孔平台纵横轴线,安装钻孔平台纵、横承重梁,搭设钻孔平台,然后在钻孔平台上精确放样各钻孔桩中心纵横轴线,安装钻孔桩钢护筒导向定位架,并在导向定位架上作好钻孔桩中心方向线标记,埋设钢护筒。根据钻孔桩中心纵横轴线,以钢护筒导向定位架的纵横轴线为基准,在导向定位架上放样出与钻孔桩中心纵横轴线平行的各钢护筒的外切线,以此来定出钢护筒在导向定位架的位置。
    采用水准仪或全站仪测量每一个钢护筒的顶高程,每个钢护筒测量两个点,并用油漆标记,以此作为钻孔桩施工及钻孔桩混凝土灌注的高程基准(定期校核每个钢护筒的顶标高)。
    9.2.2桥梁承台测量
    在设计图纸下发后,计算各墩台承台角点坐标,经复核、审核确认无误后报监理审核。经监理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承台角点的放样。
    承台施工测量主要工作内容为:钻孔灌注桩桩顶高程划定;承台底面找平;承台模板放样及调校;承台顶面高程控制。
    采用全站仪或水准仪测量地面高程,确定开挖深度。开挖基本到位时精确放样承台底高程,钻孔灌注桩桩顶高程采用水准仪放样并用油漆标记。承台底面找平以后,在承台底面找平层上用全站仪放样承台四角点,用全站仪换手复测法检查。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检校承台模板。
    在承台预埋变形观测点,观测标志伸出承台顶面0-1cm,在承台凝固24小时后开始沉降观测。
    9.2.3桥梁墩身测量
    为保证墩身测量精度,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按常规测量方法进行墩身施工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法测量各墩身的高程。首先放样墩中心线、桥轴线,然后按节段施工校验墩身模板轴线及特征点。墩身施工完成后及时埋设沉降观测桩,并开始沉降变形观测。
    9.2.4支座安装施工测量
    支座安装前,先计算各墩台支座坐标,核实支座高程,经复核、审核确认无误后报监理审核。经监理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支座垫石、支座的放样。安装前还应检查桥梁跨距、支座位置及预留锚栓孔位置、尺寸和支座垫石顶面高程、平整度。
    采用精密水准仪几何水准法控制支座顶高程,采用钢尺传高或全站仪垂直传高方法将高程自承台传至墩顶,支座垫石顶高程应控制在-10 – 0(mm)。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支座垫石尺寸,严格控制支座纵横向轴线及扭转,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9.2.5架梁施工测量
    架梁前应具有墩台里程、支座中心线、支座垫石高程及预埋件等竣工资料,并由架梁作业队复核。
    架梁作业前用全站仪在各墩上精确放样桥轴线、墩轴线以及支座垫石轴线位置。采用托普康GPT-3100N全站仪控制梁平面位置、轴线及扭转,采用精密水准仪几何水准法控制梁的高程。
    9.3 线下工程贯通测量
    线下工程完工以后,测量工程师应立即组织精测队进行标段全线的线路中线和高程测量,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并检查线下工程的准确性。完成后将贯通测量资料报送监理单位审核后移交轨道施工作业队,其中墩台和梁部测量结果应分别移交架梁作业队和轨道施工作业队。
    §10 竣工测量
    在线下工程完工以后,由项目测量工程师组织牵头,相应管段的精测队立即展开竣工测量,竣工测量工作应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要求。各项数据合格时形成正式的竣工测量文件报请监理单位审核并归档保存。
    10.1 线路中线竣工测量
    根据线路贯通测量的结果布设线路中桩,直线上每50m一个,曲线上每20m一个,并钉设公里桩、百米桩,在曲线起终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立交道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每跨梁的端部、支挡工程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等处设置加桩。
    线路中线加桩利用CPⅡ控制点测设,中线桩位限差应满足纵向S/20000+0.005(S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计)、横向±10mm的要求。线路中线加桩高程利用二等水准基点测量,中桩高程限差为±10mm。在加设中线加桩的同时测量路基、桥梁是否满足限界要求。
    10.2 路基横断面竣工测量
    在路基沉降稳定以后要进行路基横断面测量,直线地段横断面间距为50m,曲线地段为20m,其测点包括线路中心线、股道中心、路基面高程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内容。路基面范围各测点高程测量中误差为±5mm。
    10.3桥涵竣工测量
    桥梁墩台施工完成后在梁部架设以前要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完成后将测量结果交付架梁作业队。
    桥梁墩台允许偏差见下表。
    桥梁墩台允许偏差
    项目
    偏差(mm)
    墩台纵、横向中心线距设计中心的距离
    ±20
    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
    4
    支承垫石顶面高程
    -10 - 0
    梁部架设完成后对全桥中线贯通测量并在梁面上标出桥梁工作线位置。检查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的高差、桥梁长度和梁缝宽度,完成后将测量结果交付架梁作业队。
    涵洞主体工程施工完成后,涵顶、涵侧填土前要对涵长、孔径、板顶高程进行测量。及时按设计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开始沉降观测。
    §11 变形测量
    变形测量仅在此方案中做大概叙述,将编写具体的沉降观测方案。
    11.1 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变形观测点布置
    11.1.1变形监测网的建立
    为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机,以及为运营养护、维修提供依据,建立线下构筑物纵横向立体变形监测网。监测网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三等平面监测网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不能利用CPⅠ和CPⅡ控制点的监测网时,至少与一个CPⅠ或CPⅡ控制点联测,以便引入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相邻基准点的
    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
    最弱边相对
    中误差
    作业要求
    ±1.5
    <300
    ±0.7
    ≤1/250000
    宜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0
    ≤1/120000
    宜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3.0
    <300
    ±1.0
    ≤1/120000
    宜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8
    ≤1/70000
    宜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6.0
    <350
    ±1.8
    ≤1/70000
    宜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2.5
    ≤1/40000
    宜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2.0
    <300
    ±2.5
    ≤1/40000
    宜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垂直位移监测网可根据需要独立建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施测,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不能利用水准基点的监测网,在施工阶段至少与一个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使垂直位移监测网与施工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一致;全线二等水准贯通后,将垂直位移监测网与二等水准基点联测,将垂直位移监测网高程基准归化到二等水准基点上。观测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mm)
    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一等
    0.3
    0.07
    0.15√ ̄n
    0.2√ ̄n
    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15m,前后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二等
    0.5
    0.13
    0.3√ ̄n
    0.5√ ̄n
    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
    0.6√ ̄n
    0.8√ ̄n
    DS05型或DS1型仪器,宜按暂规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四等
    2.0
    0.7
    1.4√ ̄n
    3.0√ ̄n
    DS1型或DS3型仪器,宜按暂规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11.1.2变形监测网的变形测量点的布设
    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三种。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选用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km。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为满足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基准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应不大于200m、距线路中心距离应小于100m的原则布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采用附合式或闭合式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工作基点采用Ф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沉降观测过程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基准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
    变形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变形特征的变形体上。
    11.2 变形观测实施
    11.2.1观测精度与仪器
    水平变形观测仪器为托普康GPT-3100N全站仪,仪器精度为测角2秒,测距5mm+2ppm。垂直位移观测测量精度为1 mm,读数取位至0.1mm。垂直位移观测计划采用天宝电子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实施,每公里往返程中误差为0.3mm/km。
    11.2.2水平位移测量规定
    水平位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采用前方交会法时,交会角应在60°~120°之间,并宜采用三点交会;
    ⑵采用经纬仪投点法和小角法时,对经纬仪的垂直轴倾斜误差,应进行检验,当垂直角超出±3°范围时,应进行垂直轴倾斜改正;
    ⑶采用极坐标法时,其边长应采用全站仪测定,当采用钢尺丈量时,不宜超过一尺段,并应进行尺长、拉力、温度和高差等项改正;
    ⑷采用视准线法时,其测点埋设偏离基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2cm;对活动觇标的零位差,应进行测定;
    11.2.3垂直位移测量规定
    垂直位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垂直位移观测点的精度和观测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垂直位移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等级
    高程中误差
    (mm)
    相邻点高中误差
    (mm)
    观测方法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mm)
    一等
    ±0.3
    ±0.15
    除宜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外,尚需设双转点,视线≤15m,前后视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
    ≤0.15√ ̄n
    二等
    ±0.5
    ±0.3
    宜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
    ≤0.30√ ̄n
    三等
    ±1.0
    ±0.5
    宜按本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
    ≤0.60√ ̄n
    四等
    ±2.0
    ±1.00
    宜按本暂行规定三等水准测量;
    ≤1.40√ ̄n
     
    2)垂直位移观测的各项记录,必须注明观测时的气象和荷载变化情况。
    11.2.4 水平位移观测实施
    本标段里程内涉及水平位移900多米的路基,采用极坐标法,其边长采用拓普康GPT-3102N全站仪测定。
    11.2.5 垂直位移观测(沉降观测)实施
    客运专线沉降观测分为路基沉降观测、桥涵沉降观测和过渡段沉降观测三个部分。
    1)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包括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基面沉降观测和软土地基地段的沉降观测。
    路基基底沉降:每100~150m设一个观测断面(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布设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预埋一个沉降板。在路堤填筑以前在线路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观测,在桥涵过渡段根据设计图纸和测量规范要求加密设置。
    路基面沉降观测:路堤地段一般每5~50m设一个观测断面(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要求布设观测断面),共三个观测点,分别位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一个,在路基成形以后设置。在桥涵过渡段根据设计图纸加密设置。
    软土地基地段要根据设计要求设置观测断面及观测点。
    路基沉降观测精度按二级水准测量精度进行控制,观测频次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的相关要求执行。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施工完成以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若设计图纸有特殊要求时则按照设计要求频次进行观测。
    2) 桥涵沉降观测
    桥梁沉降观测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在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的同时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桥涵主体工程完工以后在相应部位设置观测点进行观测,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少于6个月;地基地质条件较好的桥梁、涵洞沉降观测期不少于2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则相应延长观测时间。
    桥梁的墩台观测点设置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每个墩台上的测点总数不能少于4个。涵洞的观测点布置在涵洞边墙两侧,观测点总数不得少于4个。
    桥涵沉降观测的频次参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和设计要求执行。
    3) 过渡段沉降观测
    过渡段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在设计要求位置沉降观测断面,剖面沉降沿线路斜向连续布置。在施工前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板,在过渡段范围沿线路斜向对角线布置剖面沉降管并在管口设置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装置要埋设稳固并在观测期间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过渡段的沉降观测精度和观测频次要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和设计要求。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加大观测频率。
    11.2.6各种构造物沉降限差
    路基沉降的评估要结合路基各观测面以及相邻桥(涵)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须小于15mm;桥梁基础和梁体徐变变形要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和设计要求,预测的涵洞基础工后沉降值须小于15mm;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须小于5mm,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大于1/1000。
    11.3 变形监测观测成果的整理
    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本细则要求。各种观测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进行整理,观测过程中如发现变形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工程部进行分析处理。观测资料经整理汇总后按有关规定汇编成册报请监理单位审核并存档。
    最后形成的变形监测资料应当包括:
    1)施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2)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3)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4)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5)观测记录手簿;
    6)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7)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8)变形分析成果资料;
    9)变形测量技术报告;
    10)测量日志。
    §12 基桩控制网(CPⅢ)的布设
    基桩控制网(CPⅢ)的布设应兼顾施工及运营维护要求,在布设前编写专门的技术设计书,现做简单的论述。
    混凝土底座施工以前,应采用起闭于平面控制点或线路控制点的四等导线测量精度对线路中线进行贯通测量,并在无碴轨道施工范围内埋设基桩,基桩分为控制基桩和加密基桩两种。控制基桩原则上直线段100m设一个,曲线段50m设一个。对线路特殊地段、曲线控制点、线路变坡点、竖曲线起止点均应增设控制基桩。基桩一般设置于线路外侧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并应采取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措施。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在有条件时控制基桩宜埋设混凝土强制对中标。
    基桩控制网(CPⅢ)的测量采用五等导线测量精度进行控制,高程测量与平面控制点共桩,运用精密水准测量施测。精密水准测量起闭于二等水准点,水准路线长度不宜超过2公里。在施测时其精度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控制网级别
    附合长度(km)
    边长(m)
    测距中误差
    (mm)
    测角中误差
    (″)
    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
    (mm)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
    方位角闭合差限差(″)
    对应导线等级
    CP
    ≤1
    150~200
    3
    4
    5
    1/20000
    ±8√ ̄n
    五等
     
    当采用导线测量时,基桩控制网(CPⅢ)应附合到CPⅠ或CPⅡ上,当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都满足要求时,则采用固定数据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当采用后方交会法测量时,基桩控制网(CPⅢ)应采用独立平差,并在CPⅠ或CPⅡ中置平,分段附和或置平时相邻段应重叠,重叠长度不应小于1km。
    基桩控制网(CPⅢ)控制点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应永久固定。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使用,并绘制布设平面示意图和控制点表,做好点之记,描述其位置、里程、外移距等要素。
    在基桩控制网埋设完成以后,应当对其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1)检测控制点间夹角时,方向观测不应少于两测回,距离往返观测各两测回;
    2)控制点间的距离允许偏差为1/20000;直线段控制点间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曲线段控制点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1.5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
    §13 无碴轨道的施工测量
    基桩控制网(CPⅢ)的布设完成后进行无碴轨道的安装测量,包括加密基桩测量、无碴轨道铺设测量、轨道衔接测量、线路整理测量。最后是轨道铺设竣工测量包括维护基桩测量和轨道几何形态测量。
    加密基桩直线段6m、曲线段5m设置一个,一般设置于线路中心,也可设置于线路两侧。在加密基桩布设测量完成以后,开始进行混凝土底座和凸形挡台混凝土施工测量,即在底座施工以前应先沿线路中心线做路基面、桥面高程检测,且高程按精密水准要求往返测量,闭合于水准基点,根据实测高程和相应轨面设计高程推算混凝土底座实际厚度。无碴轨道底座及凸形挡台的尺寸允许偏差应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和设计要求。
    无碴轨道铺设测量属于精密工程测量,使用高精度全站仪拓普康GPT-3102N,全站仪测角标称精度为2",测距标称精度为5mm+2ppm。水准仪应采用电子水准仪和铟瓦水准尺。施工中可以采用专用测量装置如轨道检测系统(轨检小车、调整装置、三角道尺)。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