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360.com 为测绘行业提供360度全方位服务
  • 首页 > 测绘新闻 > 互联网

    遥感所发布:“胡焕庸线”西北部人口密度增长8倍

    2017-06-19 11:21:50 来源: 澎湃新闻
    聊聊

    Cehui8讯 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划出了一条中国人口密度分界线——“胡焕庸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爱辉(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 度的一条线。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ArcGIS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94.1%。),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彼时,该线东南方36%的国土居住着96%的人口,而西北方近64%的国土面积仅居住着4%的人口。目前,约94.39%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东南方43.71%的国土面积上,5.61%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西北方56.29%的国图面积上。

      “胡焕庸线”本质上是一条人口密度突变分界线,而中国东西部人口密度的分布格局也是在历史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据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6)”显示,中国人口密度从汉唐时期南-北分异,到明朝时期近东-西分异,再到清朝及之后的东南-西北分异。同时,报告还显示,自1935年至2010年的近八十年来,西北部人口平均密度已由2人/平方公里增长到了近16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增长了8倍;东南部平均人口密度由107人/平方公里增长至303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增长近3倍。



      1935年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根据胡焕庸人口密度图改绘)。  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6)

      “胡焕庸线”本质上是一条人口密度突变分界线,其穿越400-800mm降水量等值线,与农牧交错带基本平行。它是气象-地形-生产要素共同影响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的一种反映。

      自汉代以来,中国人口格局就在不断变动之中。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根据文献上有关历史时期人口密度分界线位置、以及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绘制出一张图自汉代至今几个时间段的人口密度突变线。

      报告称,顾及人口密度突变线及县域完整性建立宽度约为300km-500km的“胡焕庸线”缓冲区。遥感监测分析表明,1980s-2015年间,缓冲区内自然湿地减少面积11.8%,其次是有林地减少面积3.8%,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其增长32.4%,其次是耕地面积增加约17%。缓冲区线西北侧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比东南部更加明显。西北侧的建设用地扩张4912km2, 占1980s 西北部建设总用地面积的56.1%,东南部建设用地扩张7495平方公里,占1980s东南部建设用地面积的25.4%。




      2015年“胡焕庸线”缓冲区土地利用图

      近八十年来,“胡焕庸线”西北部平均人口密度增长了8倍



      报告显示,近八十年来,西北部人口平均密度已由2人/平方公里增长到了近16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增长了8倍;东南部平均人口密度由107人/平方公里增长至303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增长近3倍。

      中国当代新的人口格局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的格局特征表现为“胡焕庸线”东部人口密度由整体的相对均匀转向目前越来积聚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区的不均匀分布,反映了由农业人口分布格局向城镇化人口格局的转变。(测绘网 山涧)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