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上的印记,测绘人的勋章 ——记二等水准测量小组组长巴图新
当我想到用“肩膀上的印记,测绘人的勋章”这一标题来写这篇文章时,我的内心是澎湃的,甚至用激动来形容都不为过。因为我看到的是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一幕幕的坚韧与顽强,面对高温酷暑,失败挫折,他们用测绘人特有的优良品质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7月的克拉玛依烈日燃天,热浪袭卷着大地,呼吸的空气中透着丝丝灼热,干燥无风,太阳无情的榨取着每一丝潮湿。笔直的201省道,犹如一条黑色飘带摇曳在广袤的戈壁中,在这条黑色飘带中闪烁着六颗红色的宝石,在以灰、黄为基本色的戈壁中显得格外醒目。而这六颗宝石就是自治区第一测绘院二分院的二等水准组,他们顶着烈日,扛着3米的水准标尺和水准仪在近40度的高温中顽强工作。
巴图新就是这支水准组的作业组长,提起巴图新在新疆测绘局那绝对是一个传奇,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的精神影响着他身边每一个人,早些年就被人们冠以“沙漠王子、戈壁黄羊”等美誉,新疆的天山南北、戈壁荒漠、雪山草原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年近50岁的他从事测绘行业近30年,并且30年如一日的奋战在测绘外业的第一线,他曾在新和的盐碱地两天徒步45公里做像控点;他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翻越沙海打水准;他曾在伊犁的高山雪线上坚守3天观测GPS……30年的测绘路,他以戈壁为家,以胡杨为伍,走到哪就吃到哪,活干到哪就睡到哪,鞋底磨穿了,衣服磨破了,可他的意志却被磨砺的愈加坚不可摧。
如今,他再一次的勇挑重担,带领5名年轻同志完成“新疆现代大地控制网”建设项目中二等水准的观测任务。“克商线”是巴图新小组承接的第一条水准线路,全程约160公里,沿途穿越二等水准点23个,本条水准线路从克拉玛依市出发测至奎屯,最终到达沙湾县城以北38公里的商户地乡。根据二等水准的规范要求,天气晴好、温度适宜,施测过程顺利的情况下每天也就只能测7到9公里,可这种顺风顺水的情况却是极少数,7月的克拉玛依白天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太阳的炙烤使得公路路面温度高达50度以上,沥清路面变软极易造成仪器角架与尺桩下沉,仪器观测标尺时剧烈的大气折光犹如滚滚热浪使得仪器无法精确观测,面对这诸多的不利因素巴图新果断调整作业的时间段:早上7点开始观量,13点结束测量;下午17点开始观量,21点结束观测。经过时间调整,有效的避开每天的高温时段,使得所测数据更为准确,人员防暑安全得以保障。
日复一日,巴图新每天机械式的重复着每一个观测步骤,由于在公路上施测,安全是重中之重,为了醒目,作业人员不得不身着红色信号服,还要套上安全警示马甲,顶着火辣的太阳,喝下的水全变成汗挥发了,汗水一次次的将衣服浸湿,每个人的衣服背部都有着不规则的白色汗渍,形状蜿蜒曲折……巴图新肩扛水准仪步履轻快的向下一测站前进,大家都知道只要他进入工作状态,几乎没有任何事能上他停下来,他本来就不白的肤色被晒的黝黑,也许是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使他无暇去修边幅,两腮黑灰色的胡茬也更显出测绘人的粗犷。
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是水准组最惬意的时光,回到驻地脱去如盔甲般的信号服(由于汗水里的盐份浸润,衣服变得硬而酸臭),冲个热水澡,放松的躺在床上,点上一根烟,用测绘外业人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这种状态就是“这才叫生活。”是啊,测绘人对幸福的定义就是如此简单。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巴图新的右肩上总有一块块红黑色的斑块,外行人当然不知道这些印在肩上的斑块是什么,可测绘人都明白,这是常年肩扛仪器角架磨出的印记。这些印记不仅仅印在了测绘人的身体上,同时也印出了一条条高速公路,印出了一栋栋高楼大厦,更是印在了伟大祖国的版图上。顽强进取的测绘人,这肩膀上的印记,正是我们测绘人的勋章。(新疆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分院 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