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互联网大会:天联网时代,让你体验专属卫星
天仪研究院卫星研发现场。图片由杨峰提供
浙江在线11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伟斌 章咪佳)就在不到两周前,中国第一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出现异常,最终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但这次遗憾并没有给民营航天事业带去唱衰之声,更多的,成为了对民营航天发展的一针强心剂。
在本届乌镇峰会上,记者惊喜发现,国内著名民营航天企业、已经多次成功发射商用卫星的天仪研究院也在这场世界级的峰会上,铺开展台,面向全球。
在对天仪研究院CEO杨锋的专访中,他表示,未来卫星可以成为连接互联网的节点,成为下一代的互联网,“当卫星连接世界的成本和效益效率,优于地面的基站时,那就到了天联网的时代。”
互联网后,还有“天联网”
没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卫星
乌镇峰会4号展馆里,国内第一批商业航天公司之一的天仪研究院也设了展台。
互联网大会上出现航天企业,不少访客会冒出疑问——航天和互联网?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组合?
“两者之间的关联很深。”CEO杨峰在一次演讲中曾思考过一个理论:用电脑联系连接一切的模态叫互联网,然后有了手机的普及就变成了移动互联网,“再往后推的话,可能是物联网用传感器连接一切,接着想下去,再下一个时代可能就是天联网时代,用卫星对卫星连接一切。”
此前,卫星的主要作用分布在通讯、导航、遥感这三方面,但实际上人们依旧在追求更精准的信息需求以及信息的传输速度。因此在国内很多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看来,这便是最大的商业机遇之一。更何况,目前很多企业也开始提及建立自己的“星座计划”。
“低轨商用小卫星成为很多企业的需求,特别是由于价格低,很多企业能有相应的实力去建立‘星座’。”杨峰觉得,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发射和运营成本,对于普通人而言,能获取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杨峰举例说,比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当卫星“星座”替代地面基站,行驶导航将更便宜、安全和精准。又如现在刚刚开放上网服务不久的航空产业,在航班上正常上网依旧很难,费用也很贵,“此前发射的卫星都是每颗数亿美元价值的大卫星,在飞机航行的高空上,很难提供普通人用得起的优质服务。”
这也是截至目前都为数不多的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所看好的市场潜力。
“长远的前景,当卫星连接世界的成本和效益效率,优于地面的基站时,天联网的时代就来临了。”杨峰畅想,在未来,当有更多的企业通过商业卫星企业发射并建立自己的“星座”体系,就能让每个人都体验到自己有一颗专属卫星的感觉,“每个人都有一颗卫星为自己服务,打破空间和距离,让自己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原本看上去没有关联的事物产生密切的联系。”
商业卫星对互联网是一种延伸
互联网人应更早更多地“触星”
畅想之外,也是现实。对于天仪研究院而言,目前杨峰更倾向于细分领域,也就是对科研层面的支持。
虽然成立才两年,但截至今年10月29日,天仪研究院已经完成4次太空任务,发射了8颗卫星,其中主要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商业化微小卫星整体解决方案。
杨峰形容天仪研究院目前更像是一辆公交车,给各种各样的科学家和实验室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工作,“把他们的载荷放到我们的卫星平台上去。”
不过,问题依旧存在。
“民营商业卫星目前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不够强大、成本不够低,还没有实现批量化的生产能力。”杨峰坦言,这些都是处于早期阶段所遇到并亟需解决的问题,“这跟互联网之前的PC机发展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大家可以给卫星更多的信心。”
在他看来,民营火箭成功发射并不是件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发射失败也不是件什么特别大不了的事。民营商业航天有着巨大的未来,或者可以不要把航天当做一个特殊行业来看,“其实航天领域跟计算机行业跟互联网行业等一样,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国家队垄断向国营和民营共存的方式发展。”
聊到最后,杨峰觉得,互联网对于现在的卫星公司,意味着未来的巨大市场。卫星就是计算机,只是在天上的计算机而已,“卫星意味着科技的前沿,是网络的一种延展,未来,卫星可以成为下一代的互联网,这蕴含着巨大的机会。互联网人应该更早更多地接触卫星,才能够在未来的布局中有前瞻性地作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