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归航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取得多项成果
新华社“雪龙”号3月12日电(记者刘诗平、董峻)经过131天、3万海里航行,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12日回到上海、走上陆地。南极考察期间,科考队经受了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种种困难,安全完成夏季考察任务,在科学考察和综合保障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新华社发(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供图)
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起程远赴南极。科考队分别开展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合考察,并在东南极冰盖开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遥感观测,在南大洋阿蒙森海开展了海洋综合调查。
——长城站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冰川监测及常规气象观测,升级改造地震台,建设海洋站雷达式潮位观测系统,同时开展了极地立法调研等项目。
——中山站完成了我国首台极区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安装和试运行;完成了我国首套极地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试钻探,首次获取冰下岩心样品;与国际同步开展“极地预报年”南极特别观测期探空观测,数据实现全球实时共享等。
——内陆考察队完成了中山站-昆仑站断面冰雪观测;在昆仑站完成KL-DIMM天文望远镜安装调试和AST3-2望远镜维护,安装太阳望远镜并开展日间观测;完成中山-昆仑站冰盖断面20余个点位的重力观测。同时,东南极冰盖遥感观测完成24条科考测线,获取了高质量的航空冰雷达、航空重力和航空磁力数据。
——罗斯海新站完成了企鹅聚居特别保护区选划调查。
——在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套海洋环境监测浮标;南大洋考察首次释放并回收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无缆潜水器;在罗斯海近岸海域和阿蒙森海海域分别开展了5个站位和14个站位的多学科综合调查。
综合保障方面,考察队在中山站成功从“雪龙”号上卸运1600余吨物资;泰山站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在雪下建筑内建成供电、供暖、融雪及污水处理、消防及视频监控等多个系统;昆仑站完成了深冰芯钻探设备的维护;罗斯海新站安装了这一地区首台10千瓦验证风力发电机组。
“雪龙”号作为我国唯一正在运行的极地考察船,自1994年首次执行南极考察以来,已经22次赴南极和9次赴北极执行考察任务,高强度地奔波在南北极。今年将开启“双龙探极”新时代,新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将从今年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