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部署
2015年是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决胜年。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日前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今年的总体思路,即贯彻落实张高丽副总理“加强督促指导,确保进度和质量,完成好普查任务”的批示精神,以“确保普查、兼顾监测、完善体系”为原则,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建成一流的地理国情数据库,完成地理国情基本统计分析,开展基础性、典型性、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示范,探索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机制,建立地理国情普查监测生产组织体系、技术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产品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
——统筹影像获取和分发工作。充分考虑时间、气候、地域、航空管制、卫星覆盖等因素,以资源三号为主,统筹利用天绘系列和高分系列卫星,补充利用商业卫星,实现新一轮影像覆盖。做好应急方案,采取多套补充措施,确保4月至6月完成影像的全国覆盖。
——做好标准时点统一核准工作。深入实地,有效推进,帮助西部六省区(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甘肃、云南部分区域,面积约390万平方千米)标准时点核准,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本地区标准时点统一核准。
——建成全国地理国情数据库。7月底前完成全国预验收部分成果入库试验及测试,检查各地数据一致性、数据接边等情况,完成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建库系列软件的研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9月底前完成本区域普查地表覆盖数据分类数据集、重要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集及相关数据生产元数据等建设工作。11月底完成全国地理国情数据库建设。
——完成全国地理国情信息基本统计分析工作。7月底前完成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培训及技术指导,以全国地理国情数据库为基础,完成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形成基本统计报告、报表、数据集及图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步完成本区域基本统计。分专题、分区域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综合统计分析试点及示范应用;研究形成地理国情信息指标、指数及评价体系,完善综合统计分析模型方法库。
——开展国家级重要地理国情监测。在已有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围绕国土空间格局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发展、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实施等重点方向,开展沿海滩涂变化监测试点、应用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技术支撑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试点、邛海湿地恢复工程及邛海流域生态环境、川滇区域地质环境稳定性、三峡地区地质环境变化、中国大运河环境景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动态等典型性地理国情监测;围绕面向国家主体功能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级新区建设变化等实施专题性监测。
——做好普查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6月底前轮动开展全国范围内过程质量监督抽查。8月底前完成国家帮助西部六省区普查生产成果(面积约390万平方千米)验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本地区省级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验收。11月底前完成地理国情普查上交成果不低于10%的复核工作。
——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项目资金财务专项使用的全面性检查,检查重点为结合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政策,规范管理地理国情监测项目资金的使用。加强和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人员财务培训工作,深化资金合理合规使用意识。继续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抓好地理国情普查宣传工作。制定2015年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强化普查宣传的深度和频次,争取做到普查消息不断、监测亮点频现;围绕普查与监测亮点和重点,邀请权威媒体进行报道;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开展宣传报道,扩大普查影响力,力争做到家喻户晓。
——谋划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地理国情监测成为履行测绘职能的新常态。高度重视《测绘法》修订工作,力争将地理国情监测纳入法律,切实实现依法普查和监测。着手编制“十三五”地理国情监测规划,确保监测工作立项实施。建立科学的经费预算管理机制,对普查不同的工序、不同的困难类别所需费用科学测算,形成地理国情监测成本定额。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对已经出台并通过生产实践检验的技术规程规定,加快标准化转化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普查和监测标准体系。建立完备的组织管理制度。梳理近几年开展的普查和相关监测试验试点工作,形成地理国情监测的组织体系、质量体系、产品体系,完成相应的制度、机制建立。建立科学的人才队伍体系,对现有队伍能力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提出“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