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hui360.com 为测绘行业提供360度全方位服务
  • 首页 > 专题探讨 >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需要“减法思维”

    2019-03-29 09:44:18 来源: 国脉电子政务网
    聊聊

    长期困扰顶层设计的问题是落地难,智慧城市设计规模越来越大,大而全的顶层设计越发同构化毫无特色。顶层设计脱离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减法思维,做少一点,做好一点,实现效益与可行性平衡。

    思维,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智慧政务

    一、顶层设计的加法困境

    1.寄予厚望的顶层设计难以落地

    智慧城市建设长期未获得公众足够关注,专家们将问题归结为信息孤岛与信息烟囱,新型智慧城市提出要拆烟囱、连孤岛,将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调作为顶层设计的中心任务。

    对顶层设计寄予厚望缘自“顶层”二字的宣传力,顶层设计该怎么做至今仍未讲清,以信息共享为中心的顶层设计仍未使公众明显提升获得感,近年顶层设计开始强调“一号一窗一网”和“只跑一次”的新方向。

    长期困扰顶层设计的问题是落地难,智慧城市设计规模越来越大,所需资金已超政府的支撑能力,系统的复杂性远超政府的驾驭能力,大而全的顶层设计越发同构化毫无特色,使落地更加困难,顶层设计的作用似乎只剩下申请经费。

    2.智慧工程不能一招获胜

    智慧城市建设是长久而精细的知识积累工程。为什么日本德国一些企业几代人会持续改进一个细节?这是粗放思维很难理解的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粗放思维太想一招制胜,然而知识工程并非一招制胜的领域,耐心与精细才是取胜的武器,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清除细节魔鬼的工程,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忌。

    3.加法思维陷入困境需要减法思维

    大而全的智慧城市方案是某些官员急于求成的结果,专家评审的机制也在助力大而全,因为添加内容比删除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为通过专家评审,顶层设计只能向大而全发展,不仅难以落地更难以适应不确定性的未来环境。

    顶层设计脱离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减法思维,做少一点,做好一点,实现效益与可行性平衡,顶层设计要以筛选目标为主,评价政府工作不看上马多少项目而看能存活多少项目,全球智慧城市竞赛的优胜者不靠上马率而靠积累率。

    二、政府应建设能生存的服务链

    1.政府任务是建设能生存的服务

    智慧城市建设是需要多届政府连续奋斗的事业,每届政府只能完成一部分工作,一届政府不可能也无必要去包打天下,重要的问题是让政府启动的建设项目能够持续服务,形成让公众满意的长久效益。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成果是智能化服务,服务业务达不到预设的生命期就难有足够的效益。政府建设什么项目不重要,能够留下什么成果才重要。政府最有价值的成果当属公众有获得感的服务,大量的获得感来自可持续服务链,每届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为公众留下几条能生存的服务链。

    2.顶层设计任务是设计能生存的服务链

    顶层设计的核心价值是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选择恰当的目标,既然一届政府的建设成果只能是为数不多的服务链,那么在城市发展战略指导下,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可生存的服务链就是顶层设计的首要任务。

    服务链设计要考虑效益与可行性的平衡,有限的资源要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服务效益来自服务链各环节的精细配合,将资金集中到重要服务链的配套上要比多建立新项目更有价值,服务链配套的精细化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顶层设计必须集中资源,重点投入所选定的可持续服务链的建设。

    3.服务链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机制

    一项服务能否长期生存取决于内外两方面的适应力,对外要能产生足够的效益换取外部资源的持续支持,对内要有激励改进机制,跟上外部环境的变化,防止系统失效,这是业务系统生命力的DNA,服务链宁可少一点但必须做到底,要能提供完整的服务,不要留下半成品。

    4.功能不是效益,手段不是目标

    把数据共享、系统全面协调、高技术应用当作建设目标是误区,需知这些手段必须依附在可生存的服务链上才有意义。有些顶层设计列出许多要开发的功能,但功能不等于效益,功能只是半成品无法独立生存不能成为目标,只有能持续生成效益的服务链才是目标。手段必须要为目标服务,超出目标需要的手段就是包袱了,离开具体的服务链建设去追求抽象的共享理念,是顶层设计不能落地的常见原因。

    三、提高反馈导向的效率

    1.反馈导向是成功必经之路

    智慧城市项目的成功要依赖目标导向,通过不断测量工作进展与目标的差距进行及时调控,反复改进使之逼近目标。控制论认为只有可测量的目标才是可实施的目标。“数据充分共享、内容全面协调”因无法测量而不能作为目标,顶层设计必须要保证建设目标的可测性,让公众可看见、可感受、可监督,这是智慧城市项目能够落地的关键。

    2.设计自我改进机制实现可持续服务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不是IT层次上的设计,它要设计的是能够在预定生命期实现持续服务的机制,这是一种生命系统的设计,智能服务系统的生命期漫长,系统生命期内的内外环境必然不断变化,系统要有自我调整自我改进的能力,才能跟上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服务的长远目标。

    3.与管理体系配合促进成功

    专家一直批评按条条管理系统推进的信息化系统缺乏综合协调能力,认为条条管理建立的信息烟囱不利于数据共享,但是该模式也有一定优势,其建设目标与条条管理体系能紧密配合,使得条条管理比块块管理有更高的目标实现效率,目前政府管理体系缺乏强有力的横向管理部门,使数据共享、部门协调等横向要求为特点的顶层设计落实不力,此现象应当引起顶层设计的格外注意,要重视智慧城市服务链与强有力的主管部门的紧密结合,结合越紧密项目进展越顺利。

    4.以纵向目标带动横向目标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架构是一个矩阵,该架构的实现可以通过应用链导向(纵向)与协调性导向(横向)来推进,应用链目标很明确且与行政管理体系结合紧密,而协调性目标模糊且无强有力的部门支持,因此应用链导向要比协调性导向的执行力大得多。

    顶层设计必须通过应用链导向来实现落地,横向的协调性需要纵向应用链导向来带动。要以应用链导向为纲,只做有效的共享与协同,集中精力确保效益链生存,在纵向生命力的拉动下,新型智慧城市的共享与协调的新理念得以贯彻。

    四、生态环境意识

    1.智慧城市是智能服务繁荣的涌现

    智慧城市是大量智能服务不断成长所涌现的繁荣,繁荣是不可操纵的,顶层设计无法设计涌现层次上的繁荣,只能在确定性层次上设计有生命的智能服务系统。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智能化系统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顶层设计应以生命体的眼光看待每项智能化业务,积极探索何种环境更有利智能服务系统的成长。

    2.智能服务繁荣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

    智慧城市是智能业务赖以生长的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支持智能化系统的繁荣。足够的用户需求与资源回馈支撑着智能服务系统的生存。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信息技术的普及都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优化社会营商环境与通信环境可降低智能系统的运行成本。

    智能系统社会服务的建立是社会组织的优化过程,连接越方便智能服务的成本就越低,智能服务系统就越容易生长,智能系统生长同时也在改善外部生态环境,智能系统相互依存相互配套,共同降低服务成本,增加智能化应用机会,最终引发智能服务爆发性增长。

    3.业务磨合是智慧的积累

    智能业务的磨合是软件系统与外部环境融合的过程,系统操作员或用户对应用不熟悉会带来应用效率的下降,系统与环境的适应需要长时间的磨合,磨合包括软件、操作员、用户及各种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调整,所需要的时间往往超过系统开发的时间。在实际应用中,业务系统的效率提升有很大比例是在磨合中完成的,业务磨合是智慧积累的过程。

    4.业务要适应涌现的新环境

    新技术应用的普及使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大量新技术应用涌现的结果,顶层设计要预见这种涌现,所规划的服务系统要能适应涌现后的环境。

    “互联网 + ”利用互联网思维会更有成效,“互联网 + ”面对的是互联网业务大量普及后涌现的新环境,互联网应用越普及,应用组合创新就越多,社会接受也越容易,互联网思维是涌现环境产生的新思维方式,智能服务繁荣后也会涌现“智慧城市思维”,推动智能服务业加速发展。

    五、减法思维的智慧

    1.经济学思维少就是多

    经济学思维追求有限投资取得更大成效,项目竣工才能产生效益,有效益才能再生外部资源供应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确保智慧城市建设有成果,投资必须集中,项目必须少而精,智慧城市建设有很多隐性成本难以估计,在建项目少一些才有能力应对隐性成本,避免烂尾工程。上马项目少,留下的可持续成果才能多。

    2.迎接不确定性环境的挑战

    智慧城市面对的新课题是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确定性是相对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不确定性会随着时空缩小而缩小,此时系统可按确定性方法设计,电子政务就是如此设计的。

    智慧城市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不确定性大大增强,顶层设计必须针对不确定性环境设计,传统的信息工程学已力不从心,顶层设计需升级为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新版本,新版本提高了设计目标层次,不再设计最终软件系统而是设计能自动追踪目标的生命机制,让系统能够自动修改自身,应对不确定性环境。

    在不确定性环境中,靠顶层设计一次给出智慧城市的永久架构是不可能的,顶层设计新版本授权一线运行人员可以及时改进系统,系统修改的连续性是新版本应对不确定性的有力武器。

    3.减法思维需要投入更多智慧

    减法思维顶层设计是在加法思维层次之上的再思考,在政府智慧城市项目中,减去任何一项都要给出充分理由,要回应下马项目的质疑;要解释政府支持能力的局限;要说明留下的项目为什么更重要,减法思维的每一步都需要从全局出发反复筛选,项目筛选是投入智慧的过程,减法思维要比加法思维投入更多智慧。(作者:胡小明

      声明①: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 cehui8@qq.com

      声明②:中测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返回顶部